
2025-03-06 16:24 点击次数:153
强烈声明
本文为个人投资记录,文中任何操作或看法,均可能充满本人的偏见和错误。
本人不向任何人进行任何股票或基金的买卖推荐,文中提及的任何个股或基金,都有腰斩的风险。
请坚持独立思考,万万不可依赖本人的判断或行为作出买卖决策。切记切记。
股市有风险,投资须谨慎。
贵州茅台酒是酱香型白酒的最典型的代表,各种香型白酒制作过程差异比较大,贵州茅台是大曲酱香型白酒,与其酱香型白酒制作过程大体形同,细节有差别,原贵州茅台董事长季克良老先生对其典型制作过程作如下总结:工艺以“12987”为核心(即1年生产周期、2次投料、9次蒸煮、8次发酵、7次取酒),结合传统手工技艺与自然微生物环境,形成独特风味:
(下面是贵州茅台酒的典型制作过程和用料来源,其他的酱香型白酒的制作过程基本相同,用料有差别。)
一、原料准备
原料选择
红缨子糯高粱颗粒小、皮厚、耐蒸煮,支链淀粉含量高达90%以上,适合多次蒸煮发酵。
优质小麦
用于制作高温大曲,提供糖化发酵所需的微生物和酶。
赤水河水
每年重阳节前后取水,此时河水清澈,富含矿物质,酸碱度适宜。
二、制曲工艺
高温制曲
小麦粉碎后加水拌曲,人工踩制成“龟背形”曲块(中间高、四周低)。
曲块入仓发酵,温度升至60℃以上,促进耐高温微生物(如芽孢杆菌)繁殖,形成酱香前体物质。
发酵40天后出仓,存放3-6个月“陈化”,去除杂味。
三、下沙(第一次投料)
润粮
高粱用90℃以上热水浸泡,吸水膨胀后上甑蒸煮2小时,称为“蒸生沙”。
摊凉拌曲
蒸熟的高粱摊凉至30℃左右,加入去年留下的母糟(老酒醅)和曲粉拌匀。
堆积发酵
混合物堆积成“酒醅山”,自然发酵48-72小时,温度升至50℃左右,称为“阳发酵”。
四、糙沙(第二次投料)
混合蒸煮
将第一次发酵的酒醅与新蒸煮的高粱按比例混合,再次蒸煮1.5小时。
入窖发酵
蒸煮后的混合物摊凉拌曲,转入石壁泥底窖池密封发酵30天,称为“阴发酵”。
窖池中的厌氧环境促进产酒微生物(如酵母菌)活动,生成酒精和香味物质。
五、九次蒸煮、八次发酵、七次取酒
循环工艺
第1-2次蒸煮
取“糙沙酒”和“回沙酒”,酒体辛辣,酸涩味重。
第3-5次蒸煮
核心取酒轮次,酒质最佳,酱香突出,称为“大回酒”。
第6-7次蒸煮
酒体逐渐变淡,称为“小回酒”和“追糟酒”。
分层取酒
每次蒸煮后,按酒醅的上、中、下层分别取酒,风味差异显著。
分型贮存
七轮次酒按“酱香、醇甜、窖底”三种典型体分类,装入陶坛密封贮存3年以上。
六、勾调与陈酿
1.盘勾
将不同轮次、典型体的基酒按比例混合,平衡口感与香气
2.老酒勾调
加入10-30年陈酿的老酒提升风味,形成茅台酒“幽雅细腻、回味悠长”的特点。
3.长期贮存
勾调后的酒继续贮存1-2年,使酒体自然老熟,香气融合。
七、核心工艺特点
三高工艺
高温制曲
(62℃以上)、高温堆积发酵(50℃)、高温馏酒(40℃以上馏酒)。
2.三长周期
制曲时间长(6个月)、生产周期长(1年)、贮存时间长(至少5年)。
3.自然微生物
茅台镇独特的“四高一低”气候(高温、高湿、高风速、高微生物浓度、低气压),形成不可复制的酿造微生态。
八、成品酒风格
感官特征
微黄透明,酱香突出,带有焦香、糊香、花果香的复合香气,入口醇厚,空杯留香持久。
化学成分
富含酯类、酸类、酚类物质(如乙酸乙酯、乳酸、4-乙基愈创木酚),形成独特风味。
贵州茅台酒的工艺体现了中国传统酿造智慧与自然环境的深度融合,其复杂性和独特性使其成为酱香型白酒的标杆。
贵州茅台酒“12987工艺”这一名称的总结和传播,实际上并非由某个具体的人物提出,而是对茅台传统酿造工艺长期实践经验的归纳与提炼,是现代白酒行业对茅台工艺的标准化描述和宣传推广的产物。也是酱香酒制作的基本应遵循的过程。
1950-1970年代,以周恒刚、季克良为代表的白酒技术专家通过科学总结,将茅台传统方法归纳为可描述的技术框架。中国食品工业协会、中国酒业协会等在制定酱香型白酒国家标准时(如GB/T 26760-2011),对“12987”等关键流程进行了书面定义。茅台集团在市场化过程中(尤其是2000年后酱酒热潮兴起时),将工艺简化为“12987”这一朗朗上口的数字符号,并通过品牌营销迅速传播,使其成为行业对茅台工艺的共识性描述,也成为酱香酒工艺的一个代名词。